當前位置: 主頁 > 市場&商機 >
 

感測融合,為無人車安全奠基扎根——SEMI 力促汽車與半導體跨界媒合

本文作者:任苙萍       點擊: 2018-09-20 16:41
前言:
IC60流光溢彩3:製程創新再造 IC輝煌
汽車電子堪稱近十年最興旺的半導體應用之一,也是 IC 重要出海口。日前在由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 (SEMI) 所主辦的《智慧汽車國際高峰論壇》上,對於自動駕駛輔助系統 (ADAS) 有諸多探討。會中不少講者認為,雷達 (Radar) 解析度有限、攝影機過於依賴光源,若要達到完全自駕境界,單兵作戰顯然不足以應對;於是,以雷射光束為媒介,加入光學模組進行測距或量測物體之物理特性的光達 (LiDAR) 便應聲而起。不過,聯發科技 (MediaTek) 強調,雷達因較不受行車環境干擾,仍有其必要,並不會就此退出汽車智慧化的行列。
 
FOWLP有助於提高I/O密度&改善系統效能
TechSearch 公司創辦人暨總裁 E. Jan Vardaman 更直指,雷達是盲點偵測 (BSD)/車道轉換輔助的必備元件;攝影機亦不容受制於封裝而折損功能,須確保日/夜或惡劣天氣皆運作如常且不受 LED 交通號誌頻閃影響。為滿足中、短距需求,車用毫米波 (mmWave) 雷達正從 24GHz 演進至 77~81 GHz,先前多採用四方平面無引腳封裝 (QFN),其餘是採用覆晶晶片尺寸 (FC-CSP)、晶圓級晶片尺寸 (WLCSP) 或裸晶 (Bare Die) 封裝。然而,進到 77~81 GHz 後,由於須將體積縮減 40~90%、藉異質整合增加功能並降低寄生及電感效應,又是另一番景象。
 

照片人物:TechSearch 公司創辦人暨總裁 E. Jan Vardaman
 
為改善整體系統效能,「不需基板」的扇出型晶圓級封裝 (FOWLP) 逐漸嶄露頭角。其實 FOWLP 已用於三星、華為和小米等多款智慧手機,多採用「嵌入式晶圓級球閘陣列」(Embedded Wafer Level Ball, eWLB) 製程——以晶片優先,正面朝下膜封。eWLB (FOWLP) 採用微影技術建置 I/O,可進一步縮小間距,一改覆晶球閘陣列封裝 (FCBGA) 因基板內建金屬線間距已達極限、難以提高 I/O 密度的缺憾,且可藉由模封材料在晶粒四周為更多 I/O 爭取額外空間。雖然同樣將天線射頻 (RF) 整合在內,但車用元件還要考慮與其他微機電 (MEMS) 異質感測的整合。

圖1:eWLB 雷達不用基板即可以凸點與 RF 互連,再黏著於 PCB 上
資料來源:TechSearch提供;英飛凌 (Infineon)
 
車用元器件精簡化,微機電、系統級封裝趨勢向上
例如,光達感測器會被整合到汽車頭、尾燈及後照鏡中,壓縮整個系統的體積及成本是考核重點,需要 IC 設計與封裝共同協作,才能增加板上熱循環 (TCoB) 效能,尤其需有電子連接的冗餘備援 (Redundant) 思維。光達的封裝方式以 MEMS 與系統級封裝 (System Packaging) 兩種為主,各有須克服的關卡。前者主要痛點在於成本高、MEMS-based 微鏡封裝 (micro-mirror packages) 的操作波長需光學透明度,以及移動結構使封裝更趨困難——早期生產流程就得密封、須與週邊器件聯繫、上蓋塗層須具防反射效果且整個生命週期須慎防微粒子/氣體污染。
 
後者須符合雷射一級安全及 AEC Q100 Grade 1 認證 (控制變異,操作溫度 -40~125°C),代價高昂;且常需與雷射、接收器、MEMS 及驅動器整合,散熱是最大的問題。封裝材料亦面臨諸多挑戰。首先是互連與材料的選擇,包括:從鋁、金、銅 (鍍鈀銅,Pd-coated) 打線,到高腳數處理器偏好的覆晶或晶圓級封裝,以及無鉛/無鹵環保材料、模具/填充膠等複合材料、重分佈效能良好的電介質,乃至新型黏合劑、燒結/基板/導熱材料的考量。以 FCBGA 為例,基板效能須滿足汽車 0ppm 可靠度要求與 AEC Q100 Grade 0 認證 (-40~150°C,更嚴苛)。
 
材料選用、製程整合、行規認證、可靠分析,環環相扣
BGA 封裝須通過高耐熱電阻及高達 175℃ 的儲存溫度考驗 (至少>150℃)。一旦 FCBGA 破裂或阻焊劑與基材、銅層之間的黏附性降低,都需如實提交報告,並需留意包括應力在內的封裝設計致使填充膠破裂,以及新的導熱材料是否能應對高熱耗 (Thermal Consumption)。其次,若將攝影機、雷達、光達等多個類似封裝方式的感測器集成在一起,又與慣用的封裝設計大相逕庭;這迫使過去沒有直接往來的 IC 設計與封裝業者,不得不建立新的生態互動。再者,要正視自駕車的特定需求,例如,降溫、封裝面向/線徑、多元實作環境衍生的認證標準。

圖2:覆晶球閘陣列封裝 (FCBGA) 破裂對可靠度是一大威脅
資料來源:資料來源:TechSearch提供
 
最後是可靠度,不僅涉及材料本身,還須衡量其間的交互作用並分析失效模式;當然,要盡可能降低成本。2016 年新創公司 Cepton Technologies,成功開發出不需靠 360∘旋轉 (rotation) 或借用摩擦 (friction) 視角,就能偵測全景的 3D LiDAR 感測產品,可減少雷射放射並兼具成本優勢,已取得十項核心專利。Cepton Technologies 執行長裴軍博士介紹,實現光達有三種方式:專有陣列、客製紅外光以及廣角+攝遠鏡頭的靈活顯像方案;這些符合車規、整合智慧功能的光達產品,可在 10% 反射光條件下偵測>200 公尺遠的人或物,售價不到 200 美元。

照片人物:Cepton Technologies 執行長裴軍博士
 
移動即服務,「感測融合」才能完美偵測
聯發科技智慧汽車業務部門資深總監 Chih-Ming Hung 提到「移動即服務」(Mobility as a Service, MaaS) 概念正在興起,而雷達在抗環境衝擊、涵蓋距離和速度表現更佳,將它與超聲波、光達和攝影機做「感測融合」(Sensor Fusion),效果更為全面。Hung 說明雷達的操作原理:當雷達感測器發射訊號感測到人/物的存在,可經由訊號傳輸、回波和處理時間推算距離、速度與入射角 (Angle of arrival),而信賴區間將關係到實際操作成效。另波束成形 (Beamforming) 與波束轉向 (Beamsteering) 是在預定視野 (FoV) 內能否偵測出物體的決定性要素。

照片人物:聯發科技智慧汽車業務部門資深總監 Chih-Ming Hung
 
Hung 表示,聯發科技挾著通訊長才,利用虛擬陣列達到多接入多輸出 (MIMO) 目的,以擴大有效光圈 (aperture),以便獲得更好的角度、解析度和圖像。搭配「同步定位與地圖建構」(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, SLAM) 技術,可透過雷達偵測、萃取標的物特性並辨識場景,進而建構地圖、拓寬視野並加速圖像取樣 (每秒>30 幀)。有鑑於超過 75% 的雷達系統是基於演算法設計,若電腦視覺也以雷達影像為基底,應用層級的智慧軟體相形舉足輕重,而好用的開發套件 (SDK) 是提升硬體執行與軟體開發效率的法寶。
 
表1:雷達在感測融合 (Sensor Fusion) 的優勢

資料來源:聯發科技提供
 
與此同時,雷達所偵測到的數據可作為人工智慧 (AI) 的原始資料。獲取光譜更深層的特性,可借助卷積神經網路 (CNN) 推論圖片、檢視靜物,並以循環神經網路/遺傳神經網路 (RNN / GNN) 搜索影像、辨識移動中的人或物。Hung 總結,獨特的雷達產品有以下評估指標 (如表 2 所示);他重申,雷達是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,隨著完美偵測 (Perfection in detection)、SLAM 與認知雷達 (Cognitive Radars, CR) 的發展,雷達技術的能力將更上一層樓,源自攝影機視覺的硬體/軟體框架亦可能被重新使用。新一波的典範轉移已悄然展開,是現在進行式!
 
表2:雷達評估指標

資料來源:聯發科技提供

 

電子郵件:look@compotechasia.com

聯繫電話:886-2-27201789       分機請撥: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