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-華陀:無線近身網路

本文作者:admin       點擊: 2009-08-14 00:00
前言:

2009年6月12日,「U-華陀:無線近身網路關鍵技術」計畫成果發表會,在交通大學舉行。交通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合作開發的「標靶式心電圖」,透過大小如鈕釦般的無線感測系統,將心電訊號等生理訊號傳輸到手機,透過專家系統篩選,一旦訊號出現危險值,則可即時為病人做緊急處理,預防併發症發生。

與「遠距醫療」最大的不同是,由經濟部支持的「U-華陀:無線近身網路」關鍵技術計畫致力於研究:如何讓病患可以一邊自由活動、一邊掌握自己的生理安全訊號,一旦生理訊號出現警訊,馬上透過主動警示甚至結合創新醫療服務,進行即時搶救。

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表示,工程與醫學的跨領域結合,已成為本世紀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及產業發展趨勢。過去交大在電機資訊等工程領域已有相當傑出的成績,近年更進一步結合生物、醫學及生命科學,進行跨領域整合,期望帶動下一個兆元產業。

U-華陀的目標
「U-華陀:無線近身網路關鍵技術」的目標是建構全台灣第一座醫院示範平台,透過鈕釦般大小的電子元件(感測器),整合嵌入專家系統的標靶式訊號處理技術,在中國附醫急診部及心臟科建立24小時即時監控及預防機制。

該計畫總顧問,30年臨床經驗的前台大醫院院長‧交大講座教授李源德指出,該計畫透過現有醫療體系的應變機制,整合最先進的近身無線網路技術,使「U-華陀」不只是台灣的示範平台,在醫師24小時on-Call的概念上,也是全球創新。
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瑞杰指出,對抗隨時潛在危險的心血管疾病,U-華陀計畫的創新在於「無線傳輸」、「主動」、「即時服務」以及「主動警示」四大方面。透過這個計畫,心血管疾病病患可以保持活潑社交生活,在外面趴趴走,只要生理訊號出現異常,系統隨時會發出警訊提醒病患,更嚴重的還會直接通知119救護車來接病患進醫院。

陳瑞杰強調,由於這個專案講的是應用,在交大李鎮宜教授指導交大學生開發出晶片系統後,由心臟專家--具有30年臨床豐富經驗的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擔顧問,負責督導實際應用的實踐。

醫療電子的規格要求要200%
陳瑞杰表示,在把系統導入實際應用過程中,我們回過頭來,挑戰晶片的設計。因為醫療跟一般電子產品不同,一般電子產品的要求,也許只要百分之百就好,但醫療電子就是需要百分之兩百的精確度,耐用度,以及更長時間的不斷電監測。

以心臟病人的習慣,病人並不會三天就到醫院來看一次,真正要利用電子系統監測病人的生理訊號,就要能夠持續一個禮拜不間斷的監測。

在資訊傳輸上,陳瑞杰表示,只把生理訊號傳輸出去是不夠的,而且所有資訊都傳的話,資料量也太大了,頻寬可能不夠,通訊費用病人也負擔不起。因此該專案技術團隊在手機上,開發出自動警示系統,只要記錄不正常的生理訊號,生理訊號持續傳到手機,經過專家系統,判定訊號不正常的才傳出去。

從心電圖訊號研判,程度非常危急(Critical)的,服務系統會直接叫119去接病患;狀況危急(Urgent)的,則用電話通知病患到醫院;訊號出現異常,但不危急的,則通知到門診來看醫生。此外,陳瑞杰指出,實際運作下來發現「U-華陀:無線近身網路」只有在台中做是不夠的,還要在新竹及全國設置服務系統的基地,不能只有在一個單獨的據點去做。重要的是病人在哪裡,就應該要有就近的服務據點。

系統發表會這天,一名心臟病人在新竹交大傳出不正常的心電圖到台中,這時候由於台中下雨打雷,破壞了一些系統,因此造成傳輸速度變慢。陳瑞杰副院長表示,傳輸當然還是受天候影響,但監測系統從病人身上連到手機這端,一判讀訊號異常就會直接發出警示給病患,提醒病患主動求診。

陳瑞杰副院長舉自己的丈人為例,他做過心導管支架手術,算是高危險群。但這類的人,還是有很多社交活動,他們無法忍受天天被綁在家裡量血壓而不外出。過去講的遠距醫療,多半還是定點,並不能放任病人自由趴趴走。

中國醫藥學院參與此應用計畫已經一年,院方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,目前已經為5個病人及5個健康人,共進行共200次的實驗,功能效度(Specificity)達100%,而信度(Sensitivity)已達94%。未來將更進一步進行人體試驗人數達100人,共2000次實驗為目標。

協助醫療創新服務的新科技
陳瑞杰副院長強調,這項科技技術協助醫療創新服務,並不是要取代醫院,而是病患到醫院之前的系統。

此專案透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交通大學合作,中醫大做應用,交大則負責做研發與產業的創新服務模式,例如將與手機如何結合,預期2-3個月內將可有嶄新的面貌。

在「U-華陀:無線近身網路」專案中指導「微瓦級」低功耗系統開發的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黃經堯指出,當「很多人」、「同時」共同使用「無線通訊」時,可能會產生一些干擾的問題,技術團隊在三月提出時,大家都覺得這是很重要的議題。

黃經堯指出,日本國家資訊與通訊技術院(NICT, National Institute of Information and Communications Technology) 負責整合全日本醫療資訊(medical information)如何做通訊傳輸的問題,7月份我們會到美國舊金山,將我們的研究心得與大家分享。

另外,交大與中國醫藥大學共同合作,承接了明年「醫療資訊與通訊技術國際論壇」(International Symposium on Medical Information and Communication Technology, ISMICT)活動,2010年3月下旬,將於台北舉行。這項活動第一年在日本橫濱舉行,接著第二年在芬蘭、第三年在加拿大,明年第四年在台北。

黃經堯指出,ISMICT裡面有一半是醫學博士參與,顯示如何利用最新科技來做醫療診斷,已獲得重視。

對於「U-華陀:無線近身網路」計畫的後續發展,黃經堯表示,目前已經證明我們的系統功能正確,但產品的穩定性、實際的信度、效度等技術性問題,都還需要在這一兩年內要解決。

電子郵件:look@compotechasia.com

聯繫電話:886-2-27201789       分機請撥:11